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莉莉)作为我国首部慈善法,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随着“慈善法”的颁布,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参与了解慈善,它将成为开启中国慈善事业大门的钥匙,鼓励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共同参与慈善事业。
作为《慈善法》起草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慈善事业立法研究”首席专家,郑功成长期从事社会保障、慈善公益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中国慈善事业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慈善事业对扶危济困作出了很大贡献。郑功成说,中国人口规模庞大,而且中国人素来有扶危济困的道德基础,加上制度环境的不断优化,慈善事业将发展越来越好。
《慈善法》出台,在对慈善事业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为慈善组织的设立、募捐捐赠的行为规范、慈善信托、慈善服务的发展等方面,扫除了法律障碍。
在郑功成看来,《慈善法》亮点之一是慈善信托。
《慈善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本法所称慈善信托属于公益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以受托人名义进行管理和处分,开展慈善活动的行为。
郑功成认为,慈善信托也是行善的一种方式,意思是有人把钱拿出来委托给他所信任的信托公司或者是慈善组织来管理,而产生的收益将用于慈善。慈善信托和一般慈善的差异在于,某亿万富翁,把钱一次性捐出来,但这笔捐款并不惠及他的子孙后代,而如果是一个信托基金,那么他的家族可以将这笔捐款长久的掌控下去。
记者了解到,以信托方式开展的慈善活动十分便捷,无需申请法人登记,也不需要专门的办公场所和独立的工作团队,运营成本低,慈善信托财产独立性强,具有更多专业化的财产保值增值方式,更能实现捐赠人的意愿。基于此,慈善信托会鼓励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做慈善。
此外,针对“个体如何规范地网络募捐”方面,郑功成表示,慈善法开创了慈善事业的新纪元,互联网将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此举可以促进网络募捐平台规范化,让网络募捐平台更好地履行审查主体责任,有利于社会监督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避免重复募捐。
据了解,民政部近日发布的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遴选结果公示,评审委员会确定了入围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名单,共有1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