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杰耶夫指挥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牛小北摄
本报记者 徐颢哲
2019年的北京古典音乐演出市场一如既往热闹,名家名团你方唱罢我登场。芝加哥交响乐团、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及合唱团,以及捷杰耶夫、席夫、穆特等名家名团相继亮相,令乐迷大饱耳福,倍感幸福。作为世界级舞台的国家大剧院吸引着全球顶级的艺术家前来演出,这里全年无淡季,几乎天天有音乐会。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一个月内集中上演22场演出,包含两部委约作品。正如著名歌唱家多明戈所说,“中国将可能拯救世界古典音乐市场。”
明星演奏家带着“朋友圈”来演出
这些年,北京的舞台越来越不缺名家名团的身影,不过今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星演奏家越来越多地带着自己的“朋友圈”来中国演出,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年5月,女钢琴家阿格里奇举办了两场高质量的音乐会,这两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迪图瓦。虽然阿格里奇与迪图瓦的婚姻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宣告结束了,但他们仍然是时常往来的朋友和良好的合作伙伴,此次双双来到北京演出,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默契。
去年,钢琴大师安德拉斯·席夫爵士曾来北京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今年10月,他再次来到中国,在国家大剧院演奏了巴赫《音乐的奉献》六声部利切卡尔和莫扎特《第四十一号交响曲》,他还以指挥家和钢琴家双重身份演绎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与以往不同的是,席夫这次带来了自己的“专属”乐团——安德烈亚·巴尔卡室内乐团,乐团名字正是“安德拉斯·席夫”的意大利语译文。
“小提琴女神”穆特也是北京观众的“老熟人”了,不过今年来京演出,穆特身边的朋友最多。12月4日,她与老搭档兰伯特·奥尔基斯牵手,合作贝多芬第四、第五、第九这三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20年前,那套名噪一时的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唱片,正是由二人合作完成。12月8日,穆特还与陆威、穆勒-肖特等音乐家一起演出贝多芬的两首弦乐三重奏,以及《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竖琴”》。
成系列大部头欣赏门槛不低
与以往名团名家只演一两场不同,今年最重磅的演出几乎都是成系列出现,对观众来说有着不低的欣赏门槛。从11月底捷杰耶夫领衔的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及合唱团在一周之内完成音乐、歌剧、舞蹈“铁人三项”,到12月初穆特用4场完全由贝多芬独奏、重奏、协奏、交响作品构成的音乐会打造“贝多芬纪念周”,大部头的作品不仅考验着乐团的实力,更考验着观众的水平。
11月25日至27日,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及合唱团与指挥捷杰耶夫在国家大剧院为京城观众献上三场盛大演出,紧接着乐团又为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所带来的《堂·吉诃德》《仙女》《火鸟》《天方夜谭》现场伴奏。某种意义上说,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北京重新定义了“音乐会”的概念,令人瞠目地将通常只可能在下半场出现的交响作品《天方夜谭》放到了上半场,而在之后演出了当下已鲜有机会搬上舞台的歌剧《隐城基捷日与费芙罗尼亚姑娘的传奇》的完整一幕,更加难以置信的是夹在这样两场音乐会中间的,是瓦格纳庞大深奥的《帕西法尔》。
12月初“小提琴女神”穆特在国家大剧院的四场演出也极具野心。从曲目安排不难看出,她力图将贝多芬小提琴写作的方方面面展示给听众,包括不同类型的室内乐与协奏曲。
集中在深秋初冬的高质量演出,对京城乐迷来说堪称“幸福的烦恼”。正如一位资深音乐媒体人开玩笑说的,史上最强混双“黄世仁”——姐姐(指穆特)和姐夫(捷杰耶夫的别称)年关来收租子啦,3场时长5小时的歌剧交响乐音乐会+3场芭蕾+4场小提琴音乐会,各位粉丝们摸摸兜里还有几个子儿吧。
求新求变只为吸引年轻观众
2020年适逢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很多京城的交响乐团在音乐季中加重“乐圣”曲目篇幅,来体现古典音乐严肃的一面,同时也在求新求变的路上,进行探索。中国交响乐团12月12日上演了《王者荣耀》游戏音乐主题音乐会,反响极为热烈。就像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说的,这是一次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音乐厅的尝试,古典音乐普及也不能一成不变地走老路,新的时代,要有新的办法。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展现出更新鲜潮流的一面,这从本届音乐节“新古典 乐无界”的主题就可见一斑。音乐节首场活动《追梦·长城夜》音乐会迈出的步子不可谓不大——长城脚下,作曲家马克斯·里希特上演他的作品《SLEEP》,听众在他音乐的陪伴下躺在床上、钻进被窝儿,享受了从星光到太阳升起的8个小时。音乐节期间,荷兰作曲家米歇尔·范德阿创作的虚拟现实音乐体验剧《捌》,则通过拟现实技术,为每一位观众“私人订制”了一场历时十五分钟的音乐体验剧,每一次演出,只有一名观众独享。
在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究竟是否需要强调古典音乐的“特殊”?其实,用更平和的态度对待古典音乐,如今在中国表现得非常明显。在11月底举行的2019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上,曾多次来中国的奥地利维也纳交响乐团团长杨·纳斯特说,他能明显感受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会在下班后,身着普通的衣服走进音乐厅,把欣赏古典音乐作为一种放松的方式。
北京能否拯救世界古典音乐市场未可知,但是生活在北京的乐迷无疑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