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栽桂花树,共话“新三国”。24日,历史悠久的巴蜀之地成都,见证了2019年底中国外交的神来一笔: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这里举行。会议发表《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通过“中日韩+X”早期收获项目清单等成果文件。
分析人士认为,成果文件在系统总结中日韩过去20年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三方在经贸、科技、人文、环境等务实合作领域的“升级版合作”做出前瞻性、战略性规划,将为东亚稳定与繁荣注入坚实力量。站在新起点上,中日韩合作实现良好开局。
会议的亮点体现在诸多共识上:第一,三国共举多边主义大旗。第二,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第三,通过“中日韩+X”模式带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第四,深化科技、人文合作。第五,协调维护地区稳定。一切成果都表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三国做大共同利益“蛋糕”的共识和需求不断凸显。
前瞻性、战略性规划
今年适逢中日韩合作20周年。
20年前,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三国领导人在马尼拉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举行非正式会晤,栽下中日韩合作的幼苗。
20年后,三国务实合作已然枝繁叶茂。在合作即将步入新十年之际,三国领导人在成都杜甫草堂共同种下一棵桂花树,寓意中日韩友谊与合作树大根深,香飘十里。
20年的合作,也令日韩两国领导人心生感慨。访华期间,日本首相安倍和韩国总统文在寅不时爆出“金句”,用含有中国元素的讲话寄语未来合作。
安倍在出席中日韩工商峰会时表示:“三国领导人代表的不是魏、蜀、吴,彼此也不是竞争者,希望我们保持合作,与国际社会一道构建发展的‘新三国时代’。”他还呼吁三国加强合作,早日缔结中日韩自贸协定。
文在寅则在谈及中韩关系时说,双方关系发展具有“天时、地利”,现在再加上“人和”,定能开辟中韩关系新时代。“就像中国梦为韩国带来机会一样,希望韩国梦也会为中国带来帮助。”
分析人士认为,《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以及“中日韩+X”早期收获项目清单,是本次会议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成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表示,《展望》文件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通过高层引领、顶层设计,推动三国合作朝更高水平迈进。文件涵盖了三方关系中的方方面面,全面勾画了未来三国务实合作的主要方向、重点领域和努力目标,对东北亚地区和平和解进程和一体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鉴于中日韩三国的体量和影响,此次会议成果将给广大地区国家带来良好预期,对东亚区域合作起到助推作用。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刘江永认为,成果文件在系统总结中日韩过去20年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三方在经贸、科技、人文、环境等领域的合作升级做出前瞻性、战略性规划,将为东亚稳定与繁荣注入坚实力量。
为FTA谈判“提速”定调
专家认为,《展望》文件提出的8点共识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方面释放有力信号。
中日韩合作诞生之际,适逢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浪潮席卷世界,三国由此成为全球化的获益者。与此相应地,世界开放型经济的格局也需要三国共担责任,共同维护。这样才能形成“开放”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眼下,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对东亚区域开放合作前景构成冲击。如此情境下,三国秉持负责任态度,发出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强音,将向东亚乃至全球传递积极信号。
其次,在加速中日韩自贸区(FTA)谈判上积累广泛共识。
项昊宇表示,FTA进行了16轮谈判,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在于各方对谈成何种水平的FTA莫衷一是。《展望》指出,在RCEP谈判成果的基础上,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力争达成全面、高质量、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贸协定。这表明中日韩进一步凝聚共识,将朝着建成高标准自贸区的方向努力。这将极大地拓展三国合作空间,带动合作提质升级。
众所周知,中日韩紧密相连、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尽快签署中日韩FTA,有助提升三国产业互补性,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中日韩联合研究项目的研究表明,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可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提升1.1%-2.9%,日本提升0.1%-0.5%,韩国提升2.5%-3.1%。
“中日韩在世界经济领域具有独特互补性。人才资源、高精尖技术以及市场容量还有很大潜力。”一般财团法人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ITI)首席经济学家江原规由指出。
“中日韩+X”打造新增长点
第三,致力于通过“中日韩+X”模式带动地区可持续发展。
会后发表的“中日韩+X”早期收获项目清单,列举了中日韩同蒙古国、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东盟国家在沙尘暴防治、疾病防控、低碳城市和减灾等领域的6项合作建议。
项昊宇认为,早期收获项目集中在民生和环保领域,对象都是与中日韩关系密切的邻国,这些项目体现了“中日韩+X”合作的公益性和利他性,将切实促进有关国家的社会民生发展,也体现了中日韩作为地区大国的责任意识,会受到地区国家的欢迎。“中日韩+X”合作可望成为未来三国合作的重要增长点。
在专家看来,“中日韩+X”合作模式能避免三国在相同领域的过度、重复竞争,让中日韩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将三国蕴藏的潜力最大化,形成积极、正面的协同效应。
“这种合作方式,也是将日韩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可行路径。日韩有资金技术优势,在国际援助发展领域经验丰富,中国通过‘中日韩+X’与两国开展对外合作,有利于提升‘一带一路’建设水平。”项昊宇说。
第四,科创合作和人文纽带重要性凸显。
《展望》聚焦科技革命,鼓励在数字经济、电信等领域开展合作。在李总理的讲话中,中方还倡议将2020年确定为“中日韩科技创新合作年”,打造面向未来和民生所需的新产业和新业态。
刘江永指出,日本作为亚洲最大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人才储备、知识积累方面有先发优势。韩国紧随其后,也有别具一格的创新领域。中国最近20年突飞猛进,局部领域确立领先地位。“所以三国的科技合作不是简单的强者与弱者的合作、谁更有求于谁的合作,而是真正互利互鉴的合作,例如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
在人文合作领域,三国同处东亚文化圈,原本就有一定的合作基础。随着2020年日本举办奥运会、2022年中国举办冬奥会和残奥会,三国人文合作将迎来新机遇。“相信以体育为纽带的三国人文合作,能够增进年轻人之间相互交流和友好感情。”刘江永说。
相互协调维护地区稳定
第五,三国在促进地区稳定方面发挥重要协调作用。
中日关系在去年重回正轨基础上,双方一致同意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共同开辟两国关系新未来;中韩两国也从大局和长远角度出发处理两国关系,致力于增强政治互信,拓展互利合作;日韩关系出现波折,来华参会为日韩接触提供了平台。
刘江永认为,中日关系方面,正如习主席强调的,形势越复杂,越需具备登高望远的全局视野。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持续改善发展。“双方关系延续了向好势头。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安倍在会谈期间还是抛出了一些国内右翼分子关心的议题,而且中日结构性矛盾未除。”刘江永说,因此还是要本着“化竞争为协调”的精神,推动两国关系沿正确轨道持续向前发展,警惕双边关系中出现的逆流。
中韩关系方面,文在寅此访传递的信号是,中韩共同点远大于分歧。访问有助于继续促进中韩关系巩固发展。韩国在涉港、涉疆问题上做出正确姿态,表明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文在寅邀请习主席明年访韩,鉴于明年韩国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主席国,成行可能性较大。中韩关系来年可期。
至于韩日关系,刘江永认为,目前暂时难以取得突破。但是双方能坐下来谈,防止了关系崩盘。中国在三国合作中居于有利地位,可以在双边、多边层面促进三国求同存异,妥处分歧。
韩联社报道,韩日商定对话解决强征劳工问题。法新社称,安倍会后告诉记者,与首尔的关系仍然“紧张”,但至少从照片上看,安倍和文在寅微笑着握手。《韩民族日报》称,由于韩日政府间对话中断已久且双方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难以指望靠本次会谈使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在三方都关心的、事关地区安全稳定的朝核问题上,三国明确致力于朝鲜半岛完全无核化,重申维护半岛和东北亚和平稳定是三国的共同利益和责任。这也是根据近十年来半岛局势变幻和中日韩关系波浪起伏的现实,提出的具体行动目标。项昊宇说,当前朝美对话不畅,半岛局势处于紧要关头,明年到底保持缓和抑或发生倒退,事关东北亚和平稳定大局。因此三国未来继续保持沟通协调、坚持劝和促谈、推动政治解决半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项昊宇和刘江永认为,近十年来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非一帆风顺,定期磋商机制时有停滞。此次三国领导人再度从战略高度出发,为这一机制赋予政治推动力和引领力,为合作平台“固本培元”,对亚洲乃至全球未来具有深远意义。这也表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三国做大共同利益“蛋糕”的共识和需求不断凸显,三方已形成事实上的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未来,三珠合璧,生机焕发,前景可期。